?

凈土法源地,文殊顯圣境——鄂州西山古靈泉寺

來源:大菩文化發(fā)布時間:2024-12-24

鄂州古靈泉寺舊址2.jpg

鄂州西山古靈泉寺舊址

 

西山古靈泉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古稱武昌)西山風景區(qū)內,又稱資福寺、西山寺。東晉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自長安而下江南,見此山風景秀麗,于三國孫權所建避暑宮原址上修建此寺,矗立青龍、白虎二峰之間,后伴隨大師弘法立宗而成凈土宗發(fā)祥地,距今已1600余年歷史。

 

這里挖掘出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遺址。這里坐落于吳王孫權大展宏圖之重鎮(zhèn)。李白、蘇軾、黃庭堅等文學大家在此揮墨抒懷,歷史故事埋藏在西山古剎的一磚一瓦之間。

 

古寺依山而建,坐西朝東。殿堂以中軸線左右分布,整體呈傳統(tǒng)院落式布局。過山門,自東至西分別為天王殿及分列于左右的觀音殿、武圣殿。殿堂全是磚木結構,蓮花斗拱支架,重檐飛閣,紅椽碧瓦,工藝精巧,氣勢宏偉。

 

鄂州古靈泉寺舊址5.jpg

古剎銀杏

 

觀音殿西有兩棵相互依偎的銀杏樹,高約30米,樹齡兩百余年,每至春夏季節(jié),碩果累累。2007年由鄂州市園林綠化管理局掛上古樹名木保護牌,見證了寺院最為動蕩的近代變遷。

 

文殊顯圣境

 

北宋元豐五年,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蘇軾常通過一九曲羊腸小道往來于西山、赤壁之間,于古靈泉寺留下詩篇:

 

“西上九曲亭,眾山皆培塿。

卻看江北路,云水渺何有。”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

 

在其往返西山的五年間,除了東坡餅等小吃因他聞名,寺中有一靈泉因其作銘紀念得名菩薩泉,享譽海內外。

 

“有泉出于嵌竇間,色白而甘,號‘菩薩泉’”。蘇軾在《菩薩泉銘并續(xù)》中記載了一則關于東晉荊州刺史陶侃送菩薩的故事,也是古靈泉寺“文殊顯圣”之由來:

 

陶侃生于公元259年,卒于公元334年,歷經(jīng)三國和前后兩晉,多次在武昌為官,在武昌地區(qū)有良好的官聲。在西晉孝愍帝統(tǒng)治時期,陶侃由于受到王敦的排擠,被貶為廣州刺史。有一次,漁人從海中捕撈到一尊文殊師利菩薩金像,并將其送給了陶侃。陶侃隨后將這尊佛像贈予了位于武昌西山的寒溪寺。后來,在陶侃擔任江州刺史期間,寒溪寺遭遇了一場大火,大部分建筑被燒毀,但供奉文殊師利菩薩金像的地方卻奇跡般地幸存了下來。

 

大約在寒溪寺火災發(fā)生后的40到50年間,慧遠帶領他的弟子們來到了這里暫時居住。見供奉文殊師利菩薩金像的處所歷經(jīng)火災但仍保存完好,于是決定在寒溪之上,利用吳王孫權曾經(jīng)的避暑宮遺址,重建了一座寺廟,即西山寺(今古靈泉寺)。

 

建成后,慧遠大師將金像迎請到寺內供奉。后公元381年得廬山東林寺,再回西山迎請文殊師利菩薩金像。相傳迎請時,菩薩金像紋絲不動,似不愿離去?;圻h大師謂之菩薩:“如果你想保佑這里,就留下印象在此吧。”言畢,泉中映現(xiàn)菩薩影相,更添殊勝。

 

鄂州古靈泉寺舊址1.jpg

鄂州西山古靈泉寺舊址

 

“誰謂寒溪,尚有斯泉。盍往鑒之,文殊了然。”在寺前崖壁下,如今的菩薩泉已鑿為井,水清見底,常年不竭。

 

凈土法源地

 

“凈土法源地,文殊顯圣境。”古靈泉寺以此聯(lián)著稱海內外,上下兩句皆與慧遠大師有關。

 

慧遠公元334-公元416),雁門郡樓煩縣今山西原平人。二十一歲時因戰(zhàn)亂紛擾,與胞弟慧持一同前往恒山,投身于高僧道安的門下,學習佛教的“般若性空”學,并由此出家。

 

公元365年,由于時局動蕩不安,慧遠隨道安南遷至襄陽。后來,他率領數(shù)十名弟子繼續(xù)南下。當他抵達武昌時,被樊山的蔥郁景色所吸引,于是棄船登岸,沿著小溪前行,最終在寒溪寺安頓下來,并建造了西山寺。

 

鄂州古靈泉寺舊址3.jpg

大雄寶殿舊址

 

WechatIMG6529.jpg

大雄寶殿舊址

 

在武昌居住的兩年里,慧遠致力于弘揚佛法、傳播教義,廣泛搜尋佛教經(jīng)典,一心向佛,虔誠修行。公元381年,他前往江西廬山拜訪師弟慧永,并得到了江州刺史桓伊的支持,在廬山建立了東林寺。

 

公元402年,慧遠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廬山般若臺精舍的無量壽佛像前共同宣誓,立志潛心修行凈土法門。公元416年于廬山圓寂。宋元以后,凈土一教正式立宗,而慧遠則被尊為佛教凈土宗的始祖。

 

作為慧遠大師凈土法門發(fā)展完善的重要場所,古靈泉寺由此在佛教研究領域具有特殊地位。自慧遠大師建寺以來,百余歷史名人留下題額(匾)、詠詩、畫作。

 

古今第一傷心人

 

古靈泉寺大雄寶殿右側三泉亭壁上,有一“梅花石刻”。其作者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湘軍將領兵部尚書、三江總督彭玉麟,以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三不要將軍”馳名官場,亦是中國近代海軍的奠基人。

 

碑上有老梅一株和七絕十三首,隱藏著這位“古今第一傷心人”的凄美愛情故事。

 

梅花石刻.jpg

梅花石刻

 

關于梅姑的故事,流傳著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梅姑是彭玉麟外祖母的養(yǎng)女,與彭玉麟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第二個版本則是彭玉麟在做私塾先生時,住在隔壁的多情而貌美的年輕孀婦。在第一個版本中,梅姑嫁作他人婦后難產(chǎn)而死;在第二個版本中,梅姑因羞憤投水而亡。彭玉麟因此一生為情所困,獨癡梅花,傳說他每晚定要畫一幅梅花,并蓋上古今第一傷心人印章才就寢。

 

雖仕途順利,但他多次請求辭職,直到晚年才得以在西湖邊隱居。他居住的退省庵與以梅為妻、鶴為子而聞名的孤山隱士林和靖的故居相距不遠。

 

曾國藩稱其為兵家梅花,并為其挽聯(lián)云:千古兩梅妻,公幾為多情死;西湖三少保,此獨以功名終。

 

除了梅花石刻以外,北宋文學家黃庭堅于此留下《松風閣詩卷》,明韓春高、許丙恭寫《夜宿西山禪林詩》,蘄州王恕作《百佛圖》等等。這些作品或被勒石于寺中,或被歷代寺僧收藏,成為了古靈泉寺乃至西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搭建起這座文化殿堂。

 

鄂州古靈泉寺舊址4.jpg

大雄寶殿舊址

 

1991年,鄂州市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F(xiàn)存古靈泉寺舊址為清同治三年湖廣總督官文修建。2006因來寺信眾游客增多,方丈堅光法師主持寺院于西山東麓奠基擴建。次年建成新的山門和天王殿,隨后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依次落成。

 

鄂州古靈泉寺全景航拍1.jpg

新舊兩寺全景圖

 

如今的古靈泉寺保留著原有的合院特征,以水為景觀主線,并保護了原有的綠化及周邊重要歷史景觀。為更好地在新時代背景下落實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團結兩序僧眾,經(jīng)鄂州市宗教局等領導部門同意,1987年成立“古靈泉寺管理委員會”,制定《寺廟管理委員會章程》及諸制度,于學習、財務、勞動、消防、文物、環(huán)境等多個方面加強管理、建設力度。教風嚴謹,僧制有序。

 

17.jpg

“靈泉漱玉文化研究院”揭牌

 

202412月,“靈泉漱玉文化研究院”于寺中揭牌落成。古靈泉寺未來仍走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挖掘歷史資源,建設佛教叢林,弘法利生的道路上。(文/妙仝 圖/果樂)

編輯:妙仝 責任編輯:張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