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是全國知名僑鄉(xiāng)。位于福清的黃檗山萬福寺,始建于唐代,歷史悠久,名僧輩出。祖籍福清的唐代高僧黃檗希運曾在此出家,后希運禪師在江西宜豐傳法于義玄禪師,義玄在河北正定開創(chuàng)“臨濟宗”,成為當(dāng)今世界佛教一支重要宗派。
明末清初時,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隱元禪師受邀東渡日本后,開創(chuàng)“黃檗宗”,傳播佛學(xué)經(jīng)義和建筑、雕刻、語言、音樂、繪畫、書法、飲食、茶道、醫(yī)藥等中國先進文化和科學(xué)技術(shù),在日本被稱之為“黃檗文化”,對當(dāng)時的日本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直至今日。因此,福清黃檗山萬福寺被譽為“臨濟祖源、黃檗祖庭”。
福清靈石寺古木參天
無獨有偶,與臨濟宗相似的是,位于福清市東張鎮(zhèn)的靈石山靈石寺,因曹洞宗的二祖曹山本寂禪師曾在此出家,而被稱為曹洞宗的祖源地。
禪宗“一花開五葉”
禪宗是中國佛教主要宗派。主張修習(xí)禪定,故名。禪宗的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依傳說菩提達摩為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初祖,其后幾代的傳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安史之亂后,禪宗分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為領(lǐng)袖,強調(diào)“拂塵看凈”,要求“慧念以息想,極心以攝心”,通過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實現(xiàn)拂除客塵煩惱,清凈自心的目的,被稱為“漸悟”。南宗奉惠能為領(lǐng)袖,經(jīng)惠能弟子神會等人的努力,受到自藩鎮(zhèn)以至皇室的重視,主張心性本凈,覺悟不假外求,不重戒律,不拘坐作,不立文字,強調(diào)“無念”、“無相”,“即心是佛”,“見性成佛”,自稱“頓門”。 惠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岳下數(shù)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shù)傳分為曹洞、云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即“一花開五葉”。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禪門五家"之一的曹洞宗
禪宗南宗在唐朝后期傳播迅速,并發(fā)展成為禪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時期,派生五個流派:臨濟、曹洞、溈仰、云門、法眼,統(tǒng)稱"禪門五宗",或稱"禪門五家"。五家當(dāng)中流傳時間長、影響較為深遠的是臨濟宗和曹洞宗。曹洞宗名之洞指洞山,曹指曹山,由于良價禪師在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的洞山創(chuàng)宗,其弟子曹山本寂在宜黃吉水(今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曹山)的曹山寶積寺傳禪,故后世稱為曹洞宗。
曹山本寂禪師墓塔
曹山本寂禪師即本寂(840年-901年),唐代禪僧,曹洞宗第二祖。又稱耽章,莆田人,俗姓黃。幼習(xí)儒學(xué),十九歲入福州福唐縣(今福清市)靈石山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咸通年間(860~873),禪風(fēng)興盛,乃赴江西宜豐謁洞山良價禪師。往來請益,密受宗旨。后住江西撫州曹山(舊名荷玉山,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遂改名曹山)。大揚宗風(fēng),并詳說洞山五位旨訣,而為叢林的楷式,后洞山之宗至即為盛,法席繁興,學(xué)徒云集。天復(fù)元年(一說三年)示寂。世壽六十二。
世稱曹山本寂,敕謚"元證禪師"。嗣法門人有荷玉光慧、金峰從志、鹿門處真、育王弘通、曹山慧霞等。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二卷傳世。
曹洞宗遠播海外
曹洞宗一系傳承惠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儼、云巖曇晟、洞山良價、曹山本寂之一脈,歷經(jīng)衰落、中興,遠播海外,至今宗風(fēng)猶存。
鼓山元賢(1578-1657年),字永覺。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由慧經(jīng)剃度出家。次年,慧經(jīng)去世,又往信州(江西上饒)博山能仁寺參無異元來,并受具足戒。后應(yīng)請入主鼓山涌泉寺。明末清初無異元來、永覺元賢等住持鼓山涌泉寺,會通儒佛,融合禪教,大揚曹洞禪風(fēng)。此后,元賢的弟子為霖道霈承繼其法,并經(jīng)門人惟靜道安、恒濤大心至遍照興隆等,形成曹洞宗之"鼓山系"。為明清曹洞宗最盛一支法脈。
鼓山系在清末遍照興隆之后,次第相傳,妙蓮地華1891年在馬來半島檳城創(chuàng)極樂寺,自任開山,作為鼓山下院,這是南洋有中國寺院的開始。一直到虛云、圓瑛,鼓山曹洞宗法脈不但傳承沒有中斷,而且是近現(xiàn)代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的一系。中國現(xiàn)存多數(shù)曹洞宗傳法道場法脈皆出自鼓山一系。臺北凌云禪寺、臺南開元寺、高雄超峰寺、苗栗法云寺、基隆靈泉禪寺也皆屬其法系。
日本曹洞宗為道元禪師所開創(chuàng)。道元禪師(1200-1253)出身貴族,自幼受漢學(xué)教育,8歲喪母,9歲讀《俱舍論》,遂有出塵之志。13歲到比睿山禮良觀法眼出家,翌年禮天臺座主公圓僧正剃發(fā),接著登壇受菩薩戒。此后他到京都建仁寺,投到從宋求法而歸弘傳臨濟宗的榮西門下。
道元到京都建仁寺投到從宋求法而歸弘傳臨濟宗的榮西禪師門下。圖為建仁寺中紀(jì)念“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從中國帶回茶種的茶碑
京都建仁寺中“日本曹洞宗高祖”道元禪師修行之遺跡說明
京都建仁寺是日本最古老的禪寺而被稱為“最初禪窟”
榮西去世后,道元便在其弟子明全門下參禪。日本貞應(yīng)二年(1223),道元24歲,隨其師明全入宋求法,遍訪名德,終于在浙江天童山如凈禪師座下契悟,參禪兩年。南宋寶慶三年(1227)拜別如凈禪師回國。臨別,如凈禪師贈以芙蓉道楷的法衣、洞山良價《寶鏡三昧》和《五位顯訣》,又贈自贊頂像(肖像),并囑咐說:"汝以異域人,授之表信。歸國布化,廣利人天。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國王大臣,只居深山幽谷,接得一個半個,勿令吾宗致斷。" 道元禪師回國后,舉揚曹洞家風(fēng)。先住九州,后遷京都住建仁寺,后往深草。當(dāng)?shù)匦磐綖榈涝谏畈萁ㄅd圣寺,道元于1233年移錫進住。后興圣寺發(fā)生火災(zāi),災(zāi)后又得信眾資助于越前建大佛寺,于寬元四年(1246)更寺名為永平寺(位于福井縣吉田郡)。
今天的日本曹洞宗,以永平寺、總持寺為兩大本山,據(jù)稱擁有一千萬信徒,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近代以來還創(chuàng)辦了駒澤大學(xué)、愛知大學(xué)院大學(xué)和東北福址大學(xué)及鶴見綜合醫(yī)院、鶴見女子大學(xué)等,為本宗和日本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歷史上,福清出家的黃檗希運禪師和曹山本寂禪師為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佛教傳播日本、韓國等海外地區(qū),他們開創(chuàng)的佛門道場也因此成為禪門宗派祖庭,見證了中華禪文化海外交流歷史。近年來,福清與海內(nèi)外佛教界加強聯(lián)系,共同開展海外交流,促進各國民心相通,造福人民。(文圖/鄭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