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制作:大菩文化
2024年12月18日至19日,首屆“佛教中國化與鄂州譯經”學術研討會在湖北省鄂州市圓滿舉辦。本次研討會由鄂州市佛教協會主辦,鄂州市西山古靈泉寺承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湖州學院、武漢傳媒學院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有關專家學者,湖北省、鄂州市統戰(zhàn)民宗部門相關負責人以及省內外佛教界代表人士、特邀嘉賓近百人出席會議。
本次研討會旨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挖掘湖北佛教及“鄂州譯經”歷史文化價值,于新時代背景下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刻認識和把握系統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湖北實踐”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聯系,是佛教界主動擔當、積極踐行時代精神的又一生動體現。
湖北省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余文生,湖北省委統戰(zhàn)部民宗處副處長王仲倫,湖北省民宗委宗教一處四級調研員向明,湖北省佛教事務服務中心主任、省佛教協會秘書長李進文,鄂州市委常委、統戰(zhàn)部部長夏帆,鄂州市委統戰(zhàn)部副部長、市民宗委主任夏漢元,鄂州市民宗委副主任吳柏松,鄂州市民宗委宗教科科長陳俊,鄂城區(qū)民宗局局長周青云,華容區(qū)民宗局局長廖勝軍,梁子湖區(qū)民宗局局長陳志安等領導出席會議。
開幕式奏唱國歌
湖北省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余文生,鄂州市委常委、統戰(zhàn)部長夏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正慈法師出席開幕式并講話。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弢作專家代表講話。
湖北省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余文生
湖北省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余文生針對本次研討會提出三點要求:
一、認真挖掘“鄂州譯經”歷史價值。歷代譯經家們留存的豐富歷史遺產需要挖掘整理,并作出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闡釋和解讀。
二、深刻把握湖北佛教發(fā)展脈絡。當代鄂籍禪門大德凈慧長老概括中國佛教中國化、大眾化、現代化的發(fā)展歷程:道安大師開啟佛教中國化,六祖慧能開啟禪宗大眾化,太虛大師開啟佛教現代化,皆在湖北完成。湖北佛教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準確把握我國佛教中國化的深刻內涵,加強對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思想政治引領,支持佛教界做好宗教教義教規(guī)闡釋工作,鼓勵佛教界發(fā)揚自我變革精神,為系統推進佛教中國化作出湖北貢獻。
鄂州市委常委、統戰(zhàn)部長夏帆
鄂州市委常委、統戰(zhàn)部長夏帆對專家學者、高僧大德的到來表示歡迎。她表示,鄂州歷史文化悠久,自然資源豐富,從三國時期大德支謙于此組織官方譯經場開啟湖北佛教發(fā)展史以來,便是江南佛教重鎮(zhèn)。改革開放后,鄂州佛教界繼承發(fā)揚愛國愛教的優(yōu)良傳統,積極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和宗教法治化兩大主題。在深入學習貫徹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之際,鄂州市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認真落實全國、全省宗教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加強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正慈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正慈法師指出湖北省佛教經歷“鄂州譯經、襄陽奠基、荊州弘揚、玉泉立宗、禪起蘄黃、武昌興學”六個階段,鄂州譯經是重要開端。至東晉太元六年,慧遠大師于鄂州西山創(chuàng)立蓮宗擴大影響,使佛教進一步成為適應各階層的信仰模式。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重論法源,是對經典文化的又一次新時代闡發(fā),為系統推進佛教中國化提供理論支撐,意義深遠。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弢
武漢大學教授徐弢作專家代表講話,指出對“佛教中國化”和“鄂州譯經”的研討,能夠以鄂州佛教歷史發(fā)展為借鑒,拓寬研究思路,對文化融合、社會適應等思想概念賦予新的時代意涵。
本次研討會分三組同時進行。專家學者、高僧大德結合自身管理領域、研究方向和所在寺廟具體情況,圍繞“鄂州譯經”“佛教中國化”“佛教與西方文化的互動關系”三個主題開展熱烈的學術交流,提交論文24篇。
研討會一組
研討會二組
研討會三組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桑靖宇閉幕式講話
下午四時,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桑靖宇于研討會閉幕式作專家總結。本次研討會內容豐富,有不少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成就顯著,提升了鄂州佛教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影響力的同時,對湖北佛教的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學者的論文主要關注在以下三方面:
一 、鄂州譯經與佛教在江南的傳播
支謙等高僧大德的“鄂州譯經”及其重要意義受到了學者們的具體、細致的探討,鄂州在早期江南佛教傳播上的樞紐作用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
二、佛教中國化的多維度研究
第一維度是佛教與儒學的互動,第二維度是佛教對中國詩歌、繪畫的深遠影響,第三維度是佛教在當今中國社會的作用和功能。學者們重視佛教與作為中國文化主體的儒學之間的相互影響,探討了慧能、韓愈、梁漱溟、圓瑛等大師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佛教與西方文化
如何與時俱進、回應西方文化的挑戰(zhàn)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課題。學者們探討了佛教與基督教的對話,以及西方學界對佛教的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妙量法師
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妙量法師于閉幕式講話,表示鄂州譯經作為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佛教與中國文化融合、促進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思想相互借鑒和吸收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次研討會更加清晰地凸顯了鄂州譯經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湖北省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鄂州市西山古靈泉寺方丈堅光法師
湖北省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鄂州市西山古靈泉寺方丈堅光法師作為承辦方,感謝各級領導、佛協對本次研討會的大力支持。鄂州西山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西山古靈泉寺距今近1700年,幾度興廢,香火不斷,為典型的佛教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寺院。未來古靈泉寺將在寺院文化建設上繼續(xù)深耕,挖掘鄂州佛教底蘊,在佛教中國化鄂州實踐道路上走深走實。
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鄂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智藏法師
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鄂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智藏法師表示,本次學術研討就當前佛教中國化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以及未來發(fā)展方向等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為進一步理解佛教中國化的內涵與外延提供了學術滋養(yǎng)和啟迪。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佛教中國化應一方面繼承和弘揚佛教優(yōu)良傳統,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將佛教教義與現代社會需求相結合,更好地發(fā)揮佛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文化繁榮、道德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加強佛教界自身建設,堅持從嚴治教,堅持佛教法治化,為佛教中國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活動期間,專家學者還前往鄂州博物館、松風閣、武昌樓、觀音閣公園等文化地標參觀,參加西山古靈泉寺“靈泉漱玉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
參觀鄂州博物館
“靈泉漱玉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
西山古靈泉寺
江南譯經,始于武昌,盛于建業(yè)。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東漢末年到三國早期開始由宮廷進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鄂州(古武昌)作為佛教從宮廷傳入社會、從洛陽傳向江南最早時期的基地,對佛教在湖北以及整個江南地區(qū)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為協同發(fā)展的湖北省示范城市,鄂州市致力于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帶領全市人民團結一心,攜手共進,為社會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文/妙仝 圖/妙澄 果樂 視頻/果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