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由舟山市委統戰(zhàn)部、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指導,普陀山佛教協會主辦,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承辦,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國際觀音文化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普陀山教研實踐基地協辦的第四屆“之江問道·普陀潮音”——普陀山佛教與戒律、制度的中國化研討會在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根據議程安排,研討會由開幕式、主旨演講、學術研討及閉幕式四部分組成。舟山市委常委、統戰(zhàn)部部長王高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院長、觀音法界管理中心主任、普濟禪寺方丈道慈大和尚,舟山市委統戰(zhàn)部副部長、市民宗局局長陳宏成,舟山市委統戰(zhàn)部原一級調研員周開龍,舟山市委統戰(zhàn)部民宗一處處長鮑卓越,普陀山佛教協副會長、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常務副院長會閑法師,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營口市佛教協會會長、營口楞嚴禪寺住持明豁法師,學院副院長兼總務長界定法師,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能進法師,學院副院長兼院務辦主任夏衛(wèi)達,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黃夏年研究員,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張曉林教授,南京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建光教授,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龔雋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邢莉教授,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陳永革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謝重光教授等來自多所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法師50余人出席本次研討會,學院三百余名師生參加會議。
·開幕式·
奏唱國歌
奏唱國歌
王高瞻部長講話
道慈大和尚致辭
黃夏年教授致辭
會閑法師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活動現場
開幕式活動現場
·主旨演講·
主旨演講發(fā)言人:黃夏年
主旨演講發(fā)言人:李利安
主旨演講發(fā)言人:陳永革
主旨演講發(fā)言人:界定法師
能進法師主持主旨演講
研討會在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開幕,開幕式由會閑法師主持。
道慈大和尚在開幕式致辭中向蒞會嘉賓致以了由衷感謝及誠摯問候。指出普陀山歷年以來在三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一是堅持文化潤教,推進普陀山佛教文化建設;二是堅持從嚴治教,完善清規(guī)戒律等僧團管理制度創(chuàng)設;三是切實響應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推動觀音文化世界交流。希望與會法師、學者為普陀山佛教未來之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智慧建言。
黃夏年研究員代表學者致辭時對普陀山近年來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在學術研究及佛教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示了贊嘆。他指出,普陀山佛教是超宗派的,普陀山供奉的主尊觀音菩薩是最值得關注與深入研究的對象,也是普陀山佛教走向世界的最好方向之一,從佛教對海外的關系而言,觀音信仰也會越來越顯其信仰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黃老師表示本次研討會關于道風建設的討論,不亞于觀音信仰研究的意義。并祝愿本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王高瞻部長在講話中指出,“普陀潮音”宗教中國化研討會舉辦四年以來搭建起僧俗兩界共同探討法理教義、法脈傳承、文化融合的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強調一是堅持從歷史邏輯角度出發(fā),為系統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進程作出貢獻。二是堅持從文化融通角度出發(fā),為積極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三是堅持從社會發(fā)展角度出發(fā),為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貢獻。
在接下來的主旨演講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黃夏年研究員、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李利安教授、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陳永革研究員、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建光教授、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界定法師分別圍繞本次研討會議定的“佛教戒律的中國化研究”“佛教制度的中國化研究”“普陀山佛教的中國化研究”“一山一寧禪師研究”等主題,就“教制與中國佛教”“《華嚴經》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兼論普陀山觀音道場的海洋意象”“試論佛教制度的中國化內涵及其時代調適”“‘大一統'國家觀對戒律中國化的影響及其表達”“一山禪法分期及其特點——以<一山語錄>為中心”等話題進行了精彩的主旨發(fā)言。
·學術研討會·
隨后以3場共計6組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每組安排6—7位教授或法師作主題發(fā)言。
第一場第一組
第一場第一組由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張曉林教授主持。舟山市委統戰(zhàn)部原一級調研員周開龍、福建師范大學謝重光教授、臺灣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黃國清副教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王大偉研究員、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黃偉龍助理研究員、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中心彭瑞花教授六人分別就“觀世音菩薩圓通寶殿造像義理之探究”“佛教制度中國化的里程碑——懷海教規(guī)改革綜論”“宋代天臺教寺的共住規(guī)約研究”“‘十方其外,子孫其內'——山東靈巖寺碑刻所見的12-14世紀北方寺院的制度生活”“論佛教寺院敕額制度在宋代的調整——基于禪宗三座‘真如寺'之名的考察”“論密教事師法的源流及其影響”等論題發(fā)表了見解與討論。
第一場第二組
第一場第二組由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夏衛(wèi)達老師主持,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龔雋教授、上海佛學院金易明教授、滁州學院韓傳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員、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李心苑講師、曲阜師范大學哲學系馮相磊副教授六人分別就“中古佛教史上的禪律之諍:以唐代禪為例”“律儀中的‘八敬法'背景、內涵分析及廢立爭議淺議——暨性別倫理嬗變中的佛教女性觀探討”“漢語佛典中‘臘'字考述”“宋代義學中興過程中的律宗思想流變”“《金剛經》的‘持戒'思想及其歷史地位”“從義凈律學看佛教中國化”等論題進行了陳述與探討。
第二場第一組
第二場第一組由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現了法師主持,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邢莉教授、赤峰博物院秦博研究員、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王啟元副研究員、營口楞嚴禪寺明豁法師、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孫國柱副教授、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謝志斌副教授、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院呂昂副研究員七人分別就“民俗觀音信仰的建構及觀音信仰的中國化”“遼代觀音信仰及其世俗化表達——以赤峰地區(qū)博物館藏觀音造像為例”“慈圣太后與晚明觀音信仰的多元延展”“略論倓虛大師對于佛教傳法制度的改革”“衣·法衣·御賜法衣:僧衣制度的形成及其中國化”“僧制清規(guī)的創(chuàng)設與佛教中國化”等議題進行了論述與交流。
第二場第二組
第二場第二組由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智瀚法師主持,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侯沖教授、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王興副教授、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劉曉玉副教授、中國佛學院研究生導師通然法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崇戒法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悟覺法師、南京大學哲學院王晶博士七人就“科儀文獻中的授戒儀”“在犙弘贊的以禪代律觀念與彌勒信仰敘事考察”“中國佛教傳戒制度考釋與審思”“北宗禪的‘戒律觀’”“唐代佛教血緣擬制化的師徒倫理規(guī)范”“天臺菩薩戒觀”“華嚴學凈心戒體論的內在邏輯及其中國化特質”等論題發(fā)表了見解與討論。
第三場第一組
第三場第一組由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界定法師主持。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能進法師、上海大學歷史系黃凱講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性純法師、昆明觀音寺仁果法師、中共舟山市委黨??蒲刑巺撬普嬷v師、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fā)展學院薛倩瑞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王卓博士七人分別就“一山一寧禪師與普陀山精神”“普陀山觀音足跡風物傳說探析”“僧制建設與佛學院教育的融合——以普陀山為例”“以法雨禪寺為例看普陀山佛教建筑斗栱的獨特傳承”“以全鏈條數字化管理,構建宗教院校督學機制——以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為調查點”“普陀山佛學院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路徑研究”“近現代中國佛教教育學術化轉向的多重意蘊”等議題進行了論述與交流。
第三場第二組
第三場第二組由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如義法師主持。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慧賢法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照慧法師、浙江樹人學院陳默副教授、河海大學束晨曄講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顯博法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明海法師、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胡筱雨老師七人分別就“佛教中國化:戒律中國化的理論、表現及影響探析”“佛教禪宗中國化—— 探索‘禪宗五家鐘板'的傳承”“禪蘭一味——佛教中國化探索心靈與藝術美的境界”“禪詩與心靈——一山一寧與認知行為療法的對話”“淺談佛教戒律中國化演變的意義及價值”“從與欲法論僧中請假制”“試論佛教律典信仰的形成及其在中國的傳播與實踐”等論題進行了陳述與探討。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54篇論文,除上述文章外,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東亞學系陳金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凈土文化研究中心溫金玉教授,山西大學哲學學院景天星副教授,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張琴研究員,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智瀚法師、如義法師、現了法師、法凈法師、齊俊曌老師等人也向會議提交了論文,分別就“八世紀臨壇大德乘如 (698-778)生平考”“弘贊律師與《式叉摩那戒本》”“佛教中國化視域下的普陀圣山信仰”“批判與懷古:澤山弌咸及其《禪林備用清規(guī)》的編纂”“妙善長老與普陀山佛教制度建設”“從《一山一寧禪師法語·示相州太守》談其禪法修證次第及對禪宗祖師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自行化他,內外兼濟:略論虛云老和尚對于云南佛教的僧制建設”“法堂規(guī)制之變遷:以宋元清規(guī)為中心”“科技向善 以人為本:透過佛教中道看科技倫理的行與止”等問題進行了論述。
·閉幕式·
陳宏成局長致辭
王建光教授作學術總結
李利安教授致辭
會閑法師致辭
張曉林老師主持閉幕式
奏唱三寶歌
研討會于下午舉行閉幕式,閉幕式由張曉林老師主持。
王建光教授就本次研討會進行學術總結,其將本次會議論文分為佛教制度與生活、戒律清規(guī)、人物與文獻、普陀山佛教與觀音信仰、佛教文化與教育五個大類。指出本次會議論文集具備宏大歷史敘事與精微的人物及個案研究相結合;文獻和歷史的思想考察與田野調查和文化遺產的歷史鉤沉相輝映;整體中國佛教史的方法和視野與普陀山區(qū)域文化和特色的突出相協調;佛教思想和制度建設、歷史和實踐的義理研究與佛教時代化教育和文化的美學展現及科技的認知方法;宗派及其戒律關系和內涵的研究與當代長老高僧的僧團管理思想研究相關照五個特點。認為本次會議將中國佛教的制度建設、觀音文化信仰、普陀山區(qū)域佛教文化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李利安教授代表學者致辭時表示普陀山佛學院不但在佛教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近年來在佛教學術研究方面也努力搭建教學各界共享的平臺,不斷凝聚學術力量,有計劃地推進佛教學術研究工作,在觀音文化,普陀山佛教史,佛教戒律制度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特別是立足于普陀山佛教文化資源,以佛教中國化為視野,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對接中,不斷深化相關問題的學術研究,體現了現代佛學院教學與科研同時并進的時代先風,相信隨著學術力量的不斷增強與相關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普陀山佛學院會蘊集更加強大的教育能力,彰顯更高的教學品位。
會閑法師閉幕式致辭時代表主辦單位對各位法師及專家學者的撥冗蒞臨及廣獻良策表達了感激,認為諸位法師、老師的學術貢獻會成為普陀山佛教事業(yè)未來發(fā)展之中的重要智慧資源。同時,對各級黨委政部門的關心指導表達了感恩,對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了感謝。法師表示,普陀山身為佛教名山自古以來即有著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經過一千一百余的文化的沉淀,已然成為了巨大的文化寶庫,期待諸位法師及專家學者繼續(xù)予以深入挖掘。
陳宏成局長在閉幕式上講話。他代表舟山市委統戰(zhàn)部、市民宗局,對于學院的精心組織表示了感謝,對于蒞會各位專家、學者的辛勤撰文和精妙發(fā)言,致以了崇高的敬意。并表達了三種感念之情:一是感念初心真誠,務真求實。二是感念功不唐捐,卓有成效。三是感念慎終如始,自強不息。他希望進一步強化“普陀潮音”學術成果的有效利用,不斷提升“普陀潮音”的品牌影響力,并將其建設成為能夠充分展示普陀山佛教風采乃至浙江佛教界形象的標志性平臺,將其建設成為能夠展示舟山乃至全省宗教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
下午5點,第四屆“之江問道·普陀潮音”——普陀山佛教與戒律、制度的中國化研討會在莊嚴的三寶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
合影
研討會舉行前,各位蒞會領導與法師及專家學者在學院國際會議中心前合影留念。(文/圖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