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的恩師是燃燈佛,今日正是燃燈佛圣誕之日。燃燈佛能出世說法,功德殊勝。而世人能夠知曉其授記釋迦牟尼一事,應當歸功于《金剛經(jīng)》的廣泛傳播。在經(jīng)中,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自己從燃燈佛處得到授記見道,成就無上功德,那么這個神秘的燃燈佛到底是誰呢?釋迦牟尼得到授記見道時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一、燃燈佛是誰?
燃燈佛為三世佛中的過去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名燃燈,成佛后亦名燃燈,又被稱為“普光佛”“碇光佛”或“定光佛”?!洞笾嵌日摗吩?,“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成佛后亦名燃燈?!薄哆^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載,“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復不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為普光。”
燃燈佛為過去佛中之最尊崇者,許多佛、菩薩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在諸經(jīng)論中,許多是以燃燈佛為中心來說其前后出現(xiàn)的諸佛事跡。
《無量壽經(jīng)》上說,過去久遠劫,錠光如來出世,教化眾生。其后依次有五十三尊佛出世。至第五十四尊,號世自在如來時,于其教下有一比丘號曰法藏,修因行后成無上正等正覺,即為阿彌陀佛?!洞笈派痴摗犯f釋尊于第三阿僧祇劫曾遇七萬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為燃燈佛。?
二、燃燈佛是如何得道的?
關于燃燈佛的來歷,《賢愚經(jīng)》中佛對阿難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在久遠的過去(二阿僧祇九十一劫)的閻浮提,有一個叫波塞奇的大國王,統(tǒng)領八萬四千小國家。此國王有一太子,身紫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頂有自然寶。太子成年出家學道,得成正覺,號為寶髻如來。
一日,他的父王請佛和僧眾應供,供養(yǎng)了足足三個月。此佛座下有一比丘,名曰阿梨蜜羅,常常入城化緣酥油,以油燃燈供養(yǎng)佛陀。
就在一次入城化油之時,有一位公主在城樓上看見莊嚴的比丘入城化緣,心生敬重,就派人詢問:“你化油干什么呢?”阿梨蜜羅比丘答:“我發(fā)愿化油做燈以此供養(yǎng)佛陀?!闭f完,他又向來詢問之人化油。公主知道后,心生歡喜,就差人告訴他:“從今日起,你所要供燈的資具皆由我來供養(yǎng)?!北惹鹩谑蔷突厝チ恕?/p>
從此,公主就日日差人將油和燈具送至精舍,此比丘以此燃燈供佛,同時發(fā)下令所有眾生皆得光明之廣大心愿。因此事,蒙佛授記:“阿梨蜜羅比丘,你于來世阿僧祇劫當?shù)米鞣?,名曰定光,十號具足”。這位阿梨蜜羅比丘日后便成為了尊貴的燃燈佛。
三、釋迦牟尼如何得到授記?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燃燈佛是如何成就圓滿功德了,那么燃燈佛又是怎么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師父呢?
據(jù)《瑞應本起經(jīng)》卷上所述,釋迦牟尼過去世曾是虔誠敬佛的善慧童子,當時他見一位王族女子拿著許多上好的青蓮花,他就花重金買來五莖,合并王女贈與的兩莖共七莖蓮花奉獻給燃燈佛。由于蓮花是佛教中的圣花,這七莖蓮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敬獻寶花便體現(xiàn)出善慧童子無上的虔誠。燃燈佛感受到善慧童子內(nèi)心至真至誠,十分歡悅。
又有一次,善慧童子在路上走著,正巧遇到燃燈佛也在行走。善慧童子發(fā)現(xiàn)地面泥濘污濁,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污水一定會弄臟了佛的雙腳,于是就解開衣服蓋在地面上。但衣服不能全部遮住泥濘的路面,善慧童子頓發(fā)大心,親身撲在地上,還用自己的頭發(fā),鋪在污水上面,等著燃燈佛從他頭發(fā)上走過去。燃燈佛看到善慧童子這樣虔誠純凈,于是給他授記,預言他將在九十一劫之后的賢劫時成佛,授釋迦文如來。
四、佛教存在于釋迦牟尼之前嗎?
或許會有人感到疑惑,如果釋迦牟尼佛還有一位恩師,難道他不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嗎?佛教難道在釋迦牟尼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嗎?
實際上,據(jù)佛經(jīng)所載,過去莊嚴劫、現(xiàn)在賢劫、未來星宿劫三劫之中,皆有千佛。我們這一劫稱為賢劫,也有一千尊佛出世弘法。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位出世的佛,也是離我們時間最近宣說正法的佛。
從時間上說,正法經(jīng)由過去諸佛不斷宣說,現(xiàn)在經(jīng)由釋迦牟尼佛宣說,以后還將由未來諸佛繼續(xù)宣說。因此,從小世界來看,釋迦牟尼的確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但從大千世界的角度看,釋迦牟尼只是現(xiàn)在正法的宣說者,佛教也只是正法最近出現(xiàn)的形式。
在《圓覺經(jīng)》中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生來皆有圓覺妙心,其佛心是不壞不動的,只是眾生心中有種種執(zhí)迷妄想,因此落入無明。通達圓覺,成就妙心既能成佛,因此佛是恒常如一,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我們所說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無數(shù)佛只是佛的化身、報身,是因為應機方便、隨緣說法的需要才會出現(xiàn),其根本法身則是如如不動,無所謂出現(xiàn)、消失,也不會隨著時間而產(chǎn)生變易。
諸佛都是正法的代表和化身,大眾不應該因為諸佛的師徒關系而有所側重地敬拜,而應當虔誠皈依正法,禮敬一切諸佛,求得內(nèi)心的覺悟與安寧。(文/果時 圖/浙江佛學院 果立 國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