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ān)于盂蘭盆會,你了解多少?

來源:大菩文化發(fā)布時間:2021-08-21


盂蘭盆,是梵語Ullambana的音譯,意思為“救倒懸之苦”,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至,急需大解救。這一天,也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亦是大眾孝親報恩的日子。

?

“盂蘭”二字是梵語,譯曰倒懸,也就是被倒掛著的意思,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厄之狀?!芭琛笔鞘⑤d食物的容器,泛指一切盤、碗、桶等清凈容器。

?

盂蘭(倒懸)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在一起叫盂蘭盆,就是救倒懸盆的意思。也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福田之力,以解眾生倒懸之苦。

?

盂蘭盆節(jié)的起源

?

盂蘭盆會供桌



《佛說盂蘭盆經(jīng)》記載:目犍連尊者證得六種神通后,想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深恩,遂他用天眼觀察世界,卻看見母親因造惡業(yè)而墮落餓鬼道中,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口吐火焰,倍受煎熬。

?

尊者見此情景,悲痛萬分,不忍母親再受饑渴之苦,急忙就用自己之缽盛滿白飯,運用神通送到餓鬼道中給母親充饑。其母見了白飯,迫不及待地伸出雙手接過盛滿白飯的缽。剛要開口吃時,突然由她口中噴出火焰,整缽的白飯都變成焦炭,無法食用。

?

目犍連尊者雖然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但他用盡辦法,始終無法救度罪根深結(jié)的母親,于是趕緊祈求世尊設(shè)法救拔。佛陀對目犍連尊者說:“娑婆眾生一生積惡造業(yè),罪根深重,若無大福德因緣之力可依仗,確實是無法救離她脫出苦報的。你應(yīng)當于七月十五日,虔誠廣設(shè)種種供物飲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威德福力,拔濟母親脫離餓鬼道中饑渴之苦?!?/p>

?

目犍連尊者于是依佛陀所教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那天預(yù)備種種飲食,盛于盆器之中,虔誠恭敬地奉佛獻僧。以此功德,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愿力加庇,終于救度出餓鬼道中的母親。當時佛陀也由于這個因緣,講了一部《盂蘭盆經(jīng)》。從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就成為盂蘭盆節(jié)了。

?

為何盂蘭盆節(jié)是每年七月十五

?

一盞蓮燈,寄托哀思,愿過世祖先脫離惡道


佛世時的印度,每逢夏日雨季來臨,地面上就有很多昆蟲,外出托缽會踩死很多昆蟲。因此佛陀就制定了結(jié)夏安居的制度:農(nóng)歷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這段時間,所有僧侶皆不外出,只在山林間打坐經(jīng)行,專心修持。

?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大眾結(jié)夏安居九十日護持戒法、精進修行的圓滿之日。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解夏這一天,大家集于一堂,在自我反思的同時,任由同住大眾檢舉自己行為的過失,若有犯戒則要在大眾中發(fā)露懺悔而得戒體清凈,這便是僧自恣日。

?

十方諸佛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fā)露懺悔,更有人通過三個月的專心修持圓滿證得圣果,成為眾生福田,大暢佛的本懷,因而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

因此,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非常殊勝的日子,施主于此時供養(yǎng)佛陀和通過供養(yǎng)自恣戒體清凈、甚至已證圣果的眾僧,以此功德回向累世父母,不僅現(xiàn)世父母消災(zāi)延壽,七世父母也能脫離惡道。

?

在盂蘭盆節(jié)做什么?


?施設(shè)百味五果供養(yǎng)十方諸佛


早在佛陀時代,印度就有興辦盂蘭盆會的活動。《大盆凈土經(jīng)》記載,當年印度的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茉莉夫人等,為求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yè),都曾經(jīng)依照《盂蘭盆經(jīng)》造五百金盆供養(yǎng)佛和僧眾。

?

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jīng)》于西晉時由竺法護法師譯出后,因強調(diào)藉由供養(yǎng)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yǎng)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的孝道精神十分契合,遂被歷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有感于“目連救母”的故事而設(shè)壇供僧?!斗鹱娼y(tǒng)紀》記載,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設(shè)盂蘭盆會供養(yǎng)眾僧。這應(yīng)該是記載中首次由官方舉辦的盂蘭盆會。

?

隋唐之時社會安定繁榮,盂蘭盆會也成為了一場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全民參與的盛大節(jié)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會向寺院敬獻盂蘭盆供,并由官府斥巨資操辦盂蘭盆會。

?

宋代以后,除了在各寺院供佛齋僧,節(jié)日期間人們還會祭祀祖先、超度宗親亡靈,并且上演以目連救母內(nèi)容為主的各種雜劇。

?

現(xiàn)在,每逢盂蘭盆節(jié),漢傳佛教寺院多用香、花、燈、水果、素食等供佛與僧,同時也通過水陸、普佛、焰口、誦經(jīng)、禮懺、放生等方式,舉辦冥陽兩利的盂蘭盆會。

?

盂蘭盆節(jié)的當代意義

?

誦經(jīng)祈福


盂蘭盆節(jié)起源于《盂蘭盆經(jīng)》中所載佛弟子目犍連報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便有了盂蘭盆節(jié)。因為它的背后所散發(fā)出的是佛教濃厚的孝親報恩思想。農(nóng)歷七月被稱為“孝親報恩月”,七月十五這天又被稱為佛教的“報恩節(jié)”,是大眾孝親報恩、為父母祈福修善的最佳時期。

?

例如《佛說善生經(jīng)》中講:居士子!如東方者,如是子觀父母,子當以五事奉敬供養(yǎng)父母。云何為五?一者增益財物;二者備辦眾事;三者所欲則奉;四者自恣不違;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

?

又如《佛說父母恩難報經(jīng)》中說: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yǎng),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jīng)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

?

佛教以孝為本,為佛弟子,孝親報恩也最吉祥的事情之一。世之盡孝,無外乎強調(diào)養(yǎng)其身體,晨昏省定,敬聽順承。而佛門之孝則不止于此,不僅要對父母盡世間法的孝順,還要通過供養(yǎng)三寶和如法修行以期救拔父母。


如蓮池大師所著《緇門崇行錄》云:生養(yǎng)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dǎo)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

因此,佛法不僅強調(diào)孝親報恩,而且佛法中的孝是超出一般世間孝道的究竟圓滿之孝,《盂蘭盆經(jīng)》和盂蘭盆節(jié)正是這究竟圓滿之孝的具體表現(xiàn)。(圖/寂戒法師 紹興龍華寺 妙月 妙清)

編輯:妙清 責(zé)任編輯: 張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