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山梵唄與佛教中國化的傳承發(fā)展

來源:魚山梵唄寺發(fā)布時間:2020-12-05

原標題:魚山梵唄與佛教中國化的傳承發(fā)展

作者簡介:

永悟法師,魚山梵唄寺住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文化藝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出版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jié)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五線譜)》《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程多部著作,發(fā)表了《音聲佛事話梵唄》《傳承梵唄內涵,保護佛教遺產》《梵唄與成佛之道》等20余篇學術論文。


內容摘要: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是當前宗教界的綱領性指導方針。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魚山梵唄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立足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xù)力。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然“金言有譯,梵響無授”,三國魏曹植始創(chuàng)魚山梵唄,歷代發(fā)揚光大,傳承有序。1800多年來,始終是佛教中國化的標志性符號,魚山梵唄之普及與影響,千余年來已成為社會共識。梵唄是中國人對佛教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流行的凈心器樂佛曲到佛事儀軌中的發(fā)心懺悔唱誦再到修行法門中獨特的養(yǎng)心禪定發(fā)慧唱持密法,在梵唄體系中從曹植的漢語四聲五音的出現(xiàn),到五言律與七言律、漢代升降聲曲折的五音七聲、十二呂律聲律及格律等文學體系成熟運用的發(fā)明,對中國佛教乃至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追根溯源,作為音聲佛事的梵唄聲聞而生信唱持修定,再到引人發(fā)慧的贊誦。入覺悟佛境,都不能脫離其作為清凈自性成佛之道之修持法門的本來面目。梵唄具有歷史五變、文本五類、次第五層、傳承五要、利益五種共二十五種特征,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化代表性強,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和科學保護價值,傳承梵唄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從佛教語言學、文學、哲學、有關佛教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學、佛教布教之記錄與佛教史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極珍貴的價值,伴隨佛教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起到代表性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魚山;梵唄;佛教;中國化;傳承;發(fā)展

?

引言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山東魚山梵唄寺承擔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責任,在海內外領域內具有代表性與較大影響,經(jīng)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開展傳承活動,保護傳承魚山梵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誓“復興梵唄,生死與共”的聲明。以魚山梵唄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立足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xù)力,傳承人的主體地位和權利得到了尊重,獲得了社會群體的認同感。


在保護傳承時,錘煉了忠誠、執(zhí)著、樸實苦行的品格,增強使命和擔當意識,提高傳承實踐能力。在開展傳承、傳播等活動時,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guī),遵守社會公德,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到不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發(fā)掘曹植開創(chuàng)“學者之宗”的魚山梵唄并實現(xiàn)佛教中國化的傳承淵源


梵唄就是和尚念經(jīng)的聲音,是佛事儀軌音聲反聞自性修持的法門,是中國佛教音樂原聲的特稱。佛法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梵音重復,漢語單奇”的矛盾佛法弘揚不開,“金言有譯,梵響無授”的狀況。極待佛教中國化方向的弘傳方法途徑誕生。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陳王曹植魚山(又作吾yú山,山東東阿縣境內)聞梵始創(chuàng)“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后式有六契傳承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又因魚山聞梵聲而制唄,以空中梵響之靈感,用中國古代禮樂文明與佛法創(chuàng)造性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禮樂之邦山東魚山始創(chuàng)第一首清凈禪定音聲魚山唄,后世廣泛應用發(fā)展佛教法事儀軌中簡稱“梵唄”。在道教“道士效之,作步虛聲”第一首道曲,謂仙唄或清唄。


唐朝年間(600-850),梵唄請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請至韓國稱之“魚山”,進而流播到整個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qū)傳承下來,故歷史上曹植一直被尊為梵唄創(chuàng)始人、中國佛教音樂鼻祖,魚山偕鹿苑齊名,成為梵唄標準“叢林腔”典范的代名詞,這項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佛教中廣泛應用并傳承開來,被歷代史學家、詩人、高僧公認傳承,魚山唄是中國禮樂文明創(chuàng)造性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故魚山梵唄是佛教中國化文化自信傳承的重要標志。魚山寺歷史以來被中外佛教界尊為“梵唄祖庭”,傳承梵唄反聞聞自性證耳根圓通三昧入般若門承傳佛陀聲聞緣覺解脫門。魚山成為佛教中國化優(yōu)秀典范為主流傳承,到明朝經(jīng)過永樂皇帝與宮廷樂詞牌充分結合發(fā)展佛曲影響廣泛,至清末,與各地民間戲曲結合運用法事中,百花齊放。歷經(jīng)支謙、康僧會、覓歷及“亦云祖述陳思”的帛法橋、支曇籥、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傳承提倡,發(fā)揚光大,普及于齊梁,興盛于隋唐,傳承于宋元,瀕危于明朝,回歸于清中。


晉代(390-470)劉敬叔《異苑》云:“陳思王游山,忽聞空里誦經(jīng)聲,清遠遒亮,解音者寫之,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惫?45-518年,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一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中《陳思王感魚山梵聲制唄記》第八記載了曹植創(chuàng)梵。 梁慧皎(497-554)《高僧傳?經(jīng)師篇》記載:“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復,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jīng)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于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后,帛橋、支鑰(又稱支曇籥)亦云祖述陳思,而愛好通靈,別感神制,裁變古聲,所存止一千而已?!?/p>


南北朝陳永定二年(558) 莆田廣化寺大雄寶殿石柱“魚山誰謂遙,三千界內咸瞻玉宇;象教不終隱,二百年來再現(xiàn)金精”對聯(lián)歌贊佛法,后人雕刻成大雄寶殿石柱贊聯(lián)。又著名文學家、詩人庾信(569)應周武帝《奉和闡弘二教應詔詩》“魚山將鶴嶺,清梵兩邊來”的觀點,亦說明魚山梵唄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 ? ??


隋唐時期梵唄文化空前鼎盛,《魚山聲明集》一書行世,內容簡明直接,直表內涵,不拘于文學藝術性唐時流傳到日本承傳魏《陳思王感魚山梵聲制唄記》,以東漢聲曲折記譜的唐代前梵唄宋代年間的手抄本《魚山聲明集》、《魚山私抄》梵音總持修持法門必修課本,將其內容以不同的形式注解不離“魚山”之名稱而自居輾轉抄錄、承傳。直至后來以各山各宗名稱各自命名,加之日本國進行了去中國化的文化潮流,逐漸被改編成了日語版,如《譜博士魚山》《覺曉魚山》《長惠魚山》《朝意魚山》《冠注魚山》《明應魚山》《正保魚山》等百余個版本。唐釋道宣(596-667)《集古今佛道論衡》卷甲附錄稱:“陳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初封東阿郡王,終后謚為陳思王也。幼含珪璋,十歲能屬文,下筆便成,初不改定,世間術藝,無不畢善,邯鄲淳見而駭服,稱為天人。植每讀佛經(jīng),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制轉讀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之諷誦,咸憲章焉。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揚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莫聞。植深感神理,彌悟法應,乃摹其聲節(jié),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后式。梵聲光顯,始于此焉。其所傳唄,凡六契,見梁釋僧祐《法苑集》?!?04-839年,日本天臺宗最澄、圓仁大師分別入唐學法,圓仁繼承其師最澄衣缽,于唐文宗開成四年(839)7月,入大唐赤山法華院常?。ń裆綎|威海),11月20日,開始學得《魚山聲明集》中的《始段唄》、《中唄》、《后唄》等唐風魚山梵唄。


明永樂十五年(1417),御制南北曲《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整理以魚山梵唄為核心的佛曲化發(fā)展,詞曲牌熱,赦令佛教“歌曲行動”,音聲佛事嚴重“戲曲”化與“民間歌曲”化,導致梵唄傳承衰落。雖然如此,尚有著名大文學家楊慎(1488~1559),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在南國雞足山聽聞魚山梵唄《太子頌浴佛大贊》,作《肆月八日觀李中溪浴佛會》云:“三花寶樹下,八水香池邊;鷲嶺玄宗啟,魚山清梵傳...”無言道公(1547—1623)祖師“梵唄妙用”救周藩王癭病“不藥頃愈”之公案,見證“魚山清梵傳"的代表作在傳承日傳承。亦有著名大學者王世貞(1526-1590)《夜聞梵唄》“陳王演真唄,深公吐玄唱”的開悟偈古詩,此足征聽聞梵唄證悟、止惡向善的內涵與傳承尚在。


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重建四川德陽廣漢龍居寺山門石對聯(lián):“鹿苑悟禪宗,門對清江澄性水;魚山宣梵唄,客從古道聽心經(jīng)?!苯駷榍宄瘯覐垜雁糁貢G『霘v(1711-1799)親自來魚山拜謁曹植墓吊古,題《魚山口號》及《聞道誦經(jīng)戲題》中“今日魚山聞梵唱”,并題聯(lián)認為“國滿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唄接魚山”等歷史,也皆能說明佛教中國化起始梵唄魚山的悠久傳承影響。到1800年佛教界高僧大德自發(fā)回歸魚山梵唄法事傳承保護的創(chuàng)舉,集成了遠離“歌曲行動”的《禪門日誦》功課本興盛教內外,儀軌法事,尋求歸真。至今廣為流傳,究其源頭皆是魚山梵唄遺韻佛事儀軌。


《禪門日誦》代表性的版本: 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1873年刊本,清光緒十二年(1886)刊本。清光緒十五年(1889)少林寺貞俊大和尚傳承明朝無言正道《魚山聲明集》手抄一本,及《禪門日誦》諸贊《梵唄妙用》一書為修持法門傳承,后朝魚山小住凈覺寺參學梵唄。1926年少林寺德禪長老抄錄《魚山梵唄聲明集》傳承梵唄反聞自性法門,序中:“...而能直超三界者也,蓋法門梵唄一科,魚山思王有梵唄和雅之憲章,能澄清三業(yè),諦觀一心與楞嚴會上證入耳根圓通三昧...”1928年成都印詮法師抄寫以魚山思王編輯的《釋氏梵唄全集》魚山創(chuàng)梵唄和雅之憲章。1936年,三山定光古剎比丘越塵匯編《贊誦集要》為“梵唄流輝”傳承,序中指出:“(梵唄)實昉于魏時陳思王,后游魚山聞有聲特異,清揚婉轉,遂仿其聲曰魚山梵唄。今禪門日課,首重朝暮兩課,全收顯密工夫,結成自性法門。”

?

20世紀80年代初,本人(釋永悟)于少林寺皈依,出家發(fā)心繼承傳統(tǒng)修持梵唄自性法門。1996年應邀于2002年8月8日正式駐錫山東東阿“一窮二白”的魚山,為保護傳承梵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表“復興梵唄,生死與共”的誓愿聲明,開始住持重建祖庭魚山梵唄寺工作,2006年,魚山梵唄寺發(fā)起并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jié)”。期間,魚山梵唄學術研討會研究指出:曹植開創(chuàng)魚山梵唄實現(xiàn)“佛教中國化文化自信”的概念確立,正本清源,實至名歸。


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jié)的成功舉辦為復興佛教中國化梵唄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2008年6月,魚山梵唄成功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本人(釋永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文化廳命名,授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1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綜上,魚山梵唄經(jīng)歷了歷史五變:第一、無授時期:( 公元前300- 230)金言有譯,梵響無授。第二、梵唄時期:(230-1417)魚山梵唄,改梵為秦。第三、佛曲時期:(1417-1800)歌曲發(fā)展,詞曲牌熱。第四、儀軌時期:(1800-1949)儀軌法事,尋求歸真。第五、復興時期(1949-? ? )正本清源,傳承回歸。


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梵唄修持內涵,展示凈心佛事儀軌音樂,開啟文化自覺自信的新征程


(一)魚山梵唄的特征


魚山梵唄成功開創(chuàng)“改梵為秦”的佛教中國化先河,以漢代升降聲曲折的五音七聲、十二律呂的梵唄將佛教傳揚開來,興盛全國,并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傳承下來。唐朝時期將曲譜用工尺譜完善注記,明清時以板眼記譜。魚山梵唄保持內涵鮮活反聞自性的修持法門,不僅是外延佛事儀軌,更非流變發(fā)展的佛曲音樂。魚山梵唄“貴在聲文兩得”,堅守傳承“阿”韻(a-o-e)字正腔圓的叢林腔,沒有“南腔北調”雜音臟口,遵循協(xié)諧律呂、符靡宮商,海潮音振動發(fā)聲與氣息修持。魚山梵唄分贊、偈、咒、文、名佛號五種文本,依念誦五次第修行。魚山梵唄注重“清雅、哀婉、直聲、吐納抑揚、蓋其風烈”全然自然真聲的風格。


(二)魚山梵唄唱詞的文學形式與演奏樂器及“六契傳承”


可歸為五大類:1.贊:五句贊、六句贊;2.偈:四言偈、五言偈、六言偈、七言偈;3.咒:咒語、真言,音譯念、吟誦;4.文:經(jīng)文或白話文;5.諸佛菩薩名號。內容包括顯密,“齊會之場,修善之所。以法用為先,以音韻為事,聲為佛事,蓋此謂歟。如《長音》《唱禮》《云何唄》者,密宗以之為規(guī)模,如《九條錫杖》《始段唄》者,顯教以之為準的。此外唐梵諸贊、經(jīng)論伽陀、普賢懺法、彌陀念佛、悉以音曲而成道儀,皆以聲明而展觀行”?!短禹灐贰端氖酰鮽鞒校贰妒紗h》《中唄》《后唄》《如來唄》《出家唄(毀形唄)》《云何唄》《佛贊》《法贊》《僧贊》《百字贊》《百八贊》等二百首曲譜。從三國興盛唐朝傳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古唄。


演奏梵唄所需要的法器主要有磬、大小木魚、中鼓、扁鼓、鐘、鉿、鐺、引磬、鈸和大板等打擊法器伴奏。


魚山梵唄至唐朝注重“六契傳承”至今,曹植將悉曇字母42字為聲母,與漢語五音七聲十二律呂相切拼,形成魚山四十二調子,后被應用到譯經(jīng)、誦經(jīng)中,如鳩摩羅什403-404年譯成《大品般若經(jīng)》,415年譯成《大般涅槃經(jīng)》等諸經(jīng)。特別是《華嚴經(jīng)》最為代表性,俗稱“華嚴字母”完整收錄在《禪門日誦》中。1、四十二契分為六章,歷史傳承上把42字母分為七個一章,共六章。2、四十二契中以“一合契”“二合契”“三合契”共六契傳承至今。3、唐朝傳承的《魚山聲明集》古籍書中梵唄音用,共分為六章。


(三)梵唄文化的傳承價值


1. 文化價值:


梵唄是中國人對佛教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流行的器樂佛曲到佛事儀軌中的唱誦再到修行法門中獨特的唱持密法,在梵唄體系中從曹植的漢代升降聲曲折、漢語四聲五音的出現(xiàn),到五言律與七言律、十二呂律聲律及格律等文學體系成熟運用的發(fā)明,對中國佛教乃至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追根溯源,作為音聲佛事的梵唄聲聞而生信唱持修定,再到引人發(fā)慧的贊誦。入覺悟佛境,都不能脫離其作為清凈自性成佛之道之修持法門的本來面目。


魚山梵唄整理挖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無論從曹植的魚山梵唄四十二契漢語反切、四聲、五音的出現(xiàn),還是到五言七言律、十二呂律的聲律及格律等漢語音韻體系及詩詞格律的發(fā)明與成熟運用,皆是佛教中國化的文化產物。梵唄具有歷史五變、文本五類、次第五層、傳承五要、利益五種共二十五種特征,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化代表性強,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和科學保護價值,從佛教語言學、文學、哲學、有關佛教的民族音樂學、佛教布教之記錄與佛教史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極珍貴的價值,伴隨佛教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起到代表性的積極作用。


2. 歷史價值:


魚山梵唄開創(chuàng)佛教中國化歷史先河,將傳統(tǒng)文化在佛教中傳承了下來,將佛教傳播世界。對佛教音樂乃至中國音樂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歷史上曹植被尊為梵唄創(chuàng)始人、中國佛教音樂鼻祖,魚山也成為佛教梵唄正宗“叢林腔”標準典范的代名詞。流傳千年瀕危,當今正本清源,傳承復興,再次填補了中國梵唄文化體系的空白。


3. 社會價值:


《梁高僧卷》經(jīng)師論梵唄四德:“感天地、通神明(靈)、按萬民,成性類?!痹谠亣@唱誦時,從形式到內涵,身心歸于一如,威儀容態(tài),端莊自然、垂眼調息,心平氣和、暢朗無垢,俗塵不染,如法如儀地凝注,進入最佳狀態(tài)。從善的心念對宇宙、生命乃至人類尊嚴“唱誦利人天”。人們領略到道德與心靈的凈化過程,頗符合當今倡導的和諧社會,提升幸福指數(shù),凈化身心,啟發(fā)智慧、止惡從善、和諧環(huán)境,極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之社會教化價值。


4. 藝術價值:


魚山梵唄是中國最古老的梵唄原聲,魏晉南北朝采用五音“聲曲折”線記譜,到了隋唐梵唄采用固定“聲曲折” 及工尺譜兩種形式,宋元、明清以板眼為主記譜,此板眼記譜法傳于今日。隨著文化的發(fā)展,為了科學了解其組織結構,推動文化傳承,今有魚山梵唄傳承復興沙門釋永悟成功破譯古譜為五線譜形式,彌補了古譜對音的高低無法明確標記的缺陷,既精準又便于修習,利于今后能讀西洋樂譜的人們能夠隨時再現(xiàn)古風原貌,以傳承后世。


魚山梵唄作為正宗漢傳佛教標準“叢林腔”的代名詞,在中國佛教史及佛教音樂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東漸而傳入韓國、日本,并在東南亞各國乃至世界其它國家均見流布,形成了獨特的佛教音樂文化,于教內外,影響廣泛。而且其音樂元素和文化精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對于中國民間說唱音樂、音韻學以及樂律、音階和字譜學的發(fā)展,均有重要影響。它不但可以陶冶性情,修養(yǎng)身心,而且為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進民族的團結,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加深各國人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產生積極影響。


5.養(yǎng)生價值:


梵唄是從清凈慈悲中流露出微妙的自然和諧妙音,開發(fā)聽覺,打破感知障礙,長期深入的修持與聽聞有疏導身心健康安心作用。梵唄修煉的五層次第很好的傳承了《黃帝內經(jīng)》五音、五行、五氣等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醫(yī)療與實際生活當中被廣泛運用于憂郁癥、恐懼癥、焦慮癥,思想不能集中、魂不附體等七情所傷的病癥治療。


《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又《高僧傳》云:“夫圣人制樂,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性類?!?/p>


梵唄在自修、利他與住持佛法上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從而走向自我修持的人生幸福圓滿之路。


三、新時代保護傳承梵唄非物質文化遺產,沿著佛教中國化方向堅定前行


積極創(chuàng)新禪修理念接引社會大眾,通過觀察昆蟲知了(蟬) “破繭而出”、“金蟬脫殼”、“了脫生死”、“一鳴驚人”的蛻變過程,參究、領悟,發(fā)現(xiàn)與梵唄反聞自性、耳根圓通“壁觀”的禪凈雙修法門,有異曲同工之妙,遂將此禪機命名為梵唄“太極蟬”禪修理念。2003年,這一定律被廣大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及梵唄學者、音樂人接納使用,并將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確定為“太極蟬(TaiJiZen)”夏令營安居禪修紀念活動日。


為保證魚山梵唄傳承有序,根據(jù)傳承保護的規(guī)定,確定完善了梵唄傳承保護的五要素:一、傳承人:釋永悟;二、傳承堂號:聲明堂;三、傳承譜系:五十字輩;四、傳承日:佛誕日;五、代表作:太子頌浴佛《釋迦大贊》,并按照原贊填詞《東阿王贊》,既可贊嘆創(chuàng)始人陳思王制唄功德,又不違背宗教戒律習俗。

?

梵唄傳承五要素的確定,有效傳承了中國佛教梵唄的“修持內涵”與 “儀軌外延”。確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佛誕節(jié)舉辦的“魚山梵唄傳承日”,魚山至今已成功傳承11屆,培訓35期,修建享有“梵唄祖庭”之美譽的魚山梵唄寺,擔當起承傳梵唄文化的使命,對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能發(fā)揮積極作用!?

?

近二十年來,傳承人編撰出版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jié)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五線譜)》《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程多部著作,發(fā)表了《音聲佛事話梵唄》《傳承梵唄內涵,保護佛教遺產》《梵唄與成佛之道》等20余篇學術論文,修復了元朝古籍善本《魚山聲明集》明代《魚山私鈔》等古籍。2004年,在國家商標局成功注冊了“梵唄”商標,為維護魚山梵唄的知識產權,保護傳承內涵,打造過硬文化品牌,抵制歪曲使用梵唄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魚山梵唄中日友好傳承交流愛國佳話


在傳承保護魚山梵唄的經(jīng)歷中,傳承人與國內外各行各業(yè)各界人士,與海內外廣大同仁,結下了許多殊勝善緣。


改革開放以來,魚山接待日本梵唄弟子朝山歸宗文化交流頻繁,佛教本來不爭,但在愛國上,中日友好交流,機鋒相對,當仁不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永悟法師回憶:“2010年6月10日,日本國日蓮宗妙本寺早水日秀長老一行21人參拜團來魚山梵唄寺朝山禮祖,交流了梵唄文化的發(fā)展與研究成果。當日中午,參拜團在梵唄寺舉行參拜法事畢,此時,烈日當頭,長老抬頭看了看天空太陽,若有所喻道:“今日是好日!”言罷,長老望著我,似有所期。我見話中有話,沒直接回應,凝視著日秀長老,沉默少許,以手指指天道:“當中才真中!”話音剛落,日秀長老驚呼:“妙!高僧!佛日中天!”全場人不約而同會心而笑。此正是中日友好默契天然的意義所在!


2018年6月20日,早水日秀長老的弟子坂田美佳遵循恩師足跡與遺愿再度來到魚山梵唄寺參拜,重新談起這段佳話,感慨萬千,坂田美佳契悟佛法,欣然親書“今日是好日,當中才真中”的“佛日中天”墨寶,紀念魚山中日友好對禪機的公案。


2017年11月,永悟法師又接待了日本大阪府泉佐野市市長千代松大耕13人魚山參拜,并就魚山梵唄在日本流傳千年的歷史,進行了友好交流,為千代市長詳細介紹了曹植的七步詩,并引導其書丹留念,千代市長格外歡喜,似有所悟中日友好的意義所在 。


2019年9月,永悟法師又接待了日本日蓮“朝山歸宗”參拜團,以日本日蓮宗理事長、日本全國聲明師聯(lián)合會常任主席、京都府護國寺584代住持、魚山聲明導師上田尚教為團長,來自日本十六個縣府十六座日蓮宗代表寺院的住持等21人。這是上田尚教法師第三次參拜魚山,再續(xù)勝緣,書丹“禮拜魚山梵唄寺并釋永悟尊師,朝山歸祖,諧調微妙!”尚教團長率十六寺院與魚山梵唄寺進一步加深聯(lián)絡,鞏固中日友好,推動世界和平。


五、祖庭梵唄寺保護傳承魚山梵唄文化內涵的愛國宣言


(一)我們要繼續(xù)走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曹植魚山聞梵聲制唄而始創(chuàng)魚山梵唄傳統(tǒng)之路傳承下去,牢固樹立漢傳佛教僧寶承傳佛陀梵音而證悟聲聞僧,傳承佛法宗教中國化漢語聲明的重要成果標志。堅持中國人對佛教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始終發(fā)揚魚山中國化佛教梵唄標準“叢林腔”代名詞佛教中國化優(yōu)秀典范精神。魚山梵唄“改梵為秦”以“學者之宗”從不會把梵文作為漢語語言己經(jīng)佛教中國化方向兩千多年的障礙問題。


(二)魚山梵唄千八百年歷史以來,堅持不斷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闡釋佛法經(jīng)典,進一步完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梵唄宗教中國化體系,進而文化自覺而自信,始終以魚山偕鹿苑齊名的梵唄等同聲聞的聲明而從不會把他國看作是自己的心靈家園。


(三)魚山梵唄自魏三國以來成功將佛教中國化弘揚開來,從不會把愛祖國與愛他國看作難以選擇的問題。


(四)魚山梵唄堅持弘法普渡眾生中從不會把因為素食而佛國化或歧視非佛教徒。


(五)魚山梵唄始終堅持把傳承“中國精神"的文化內涵鮮活起來為己任,繼續(xù)為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給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奮斗,促進民族團結,國家友好,世界和平,從不會把迷失當覺悟的方向。


結語


總之,梵唄始創(chuàng)魚山,屬于世界,傳承有序,體系完整。歷經(jīng)梵響無授、魚山梵唄、歌曲發(fā)展、儀軌法事、正本清源的回歸內涵歷史五變傳承時期。始終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梵唄成功傳播佛教中國化在漢傳佛教中傳承下來。祖庭文化,傳承復興,正本清源,實至名歸。保護魚山梵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蘊藏的中國精神始終鮮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梵唄正能量,服務國家,造福人類!這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覺自信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


正如著名非遺保護專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田青先生所書:“佛梵法梵僧梵三寶梵,莊嚴國土天下第一;始唄中唄后唄如來唄,利樂有情世上不二?!?/p>


參考文獻

[1]釋慧皎. 高僧傳[M]. 中華書局, 1992: 568.

[2]隋天臺智者大師. 金光明經(jīng)玄義[M]. 2012.

[3]鳩摩羅什大師譯,釋迦牟尼佛著. 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Saddharma Pundarika Sūtra)[M].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7: 352.

[4]唐道世. 法苑珠林[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700.

[5]唐釋道宣. 續(xù)高僧傳[M].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9: 1389.

[6]日本圓仁著. 入唐求法巡禮記[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177.

[7]釋迦牟尼佛著. 出賢劫經(jīng).[M].

[8]道宣撰唐. 關中創(chuàng)立戒壇圖經(jīng)[M].

[9]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薩婆多部十誦律61卷[o].

[10]愛新覺羅·弘歷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1]日僧家寬抄記.魚山聲明集[o].1173.

[12]長惠抄記.魚山蠆芥集[o].1496.

[13]楊慎.升庵集.[o].1560.

[14]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M].法律出版社,2011-03 .

[15]華嚴經(jīng)[M].東方出版社,2016-07.

編輯:張妙 責任編輯: 張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