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唄——人間凈土的清音妙樂

來源:大菩文化發(fā)布時間:2019-12-27

原標題:梵唄——人間凈土的清音妙樂

梵,是印度語“清凈”的意思。唄是印度語“唄匿”的略稱,義為贊頌或歌詠。梵唄,亦稱贊唄、梵樂、梵音、佛曲、佛樂等,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yǎng)、止斷、贊嘆的頌歌,后世泛指為傳統(tǒng)佛教音樂。佛教音樂源于印度,中國漢地佛曲的發(fā)展, 是由梵唄開始的。


公元前6—前5世紀,佛祖釋迦牟尼在印度創(chuàng)立佛教時就使用音樂,以“清凈和雅”的吹唱來演說經(jīng)法,約在公元前 3 世紀后,佛教音樂隨著佛教逐步向亞洲和世界各地流傳,由于地域間的差異,佛教音樂在流傳過程中,吸收著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從而產生了不同風格的佛教音樂。


約在東漢明帝年間(58—75)佛教傳入中國。使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音樂,摻雜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因素, 因而中國佛教音樂既含有中國民族音調,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數(shù)民族音調。


《西河詩話》曰:“李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娑陀調;釋迦文佛曲、妙華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調;大妙至極曲、解曲,入越調;摩尼佛曲入雙調;蘇密七具佛曲、日騰光佛曲,入商調;婆羅樹佛曲等四曲,入羽調;遷星佛曲,入般涉調;提梵入移風調?!闭f明這些佛曲已具有中國民族民間的風格特色。到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各宗派的繁榮,佛教音樂也達鼎盛階段。


隋唐時代,佛教不僅盛行俗講音樂 ( 講唱經(jīng)文及佛教故事 ),而且由于西域交通的發(fā)展,西域方面的梵唄也漸漸傳入漢地。此外還有從其他佛教國家傳入的佛曲梵唄,有些梵唄還為朝廷樂府所用,所有這些都對中國梵唄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中國梵唄從此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


宋元時期,我國器樂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佛教也較多地采用了這一通俗的形式來供養(yǎng)佛菩薩,并以此來接近民眾,以此來接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同時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間曲調和曲牌, 各地寺院相繼產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唄。


在梵唄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鐺、鉿、鈴、鼓、魚等為主,也配以簡單的管樂器。如《翠黃花》《掛金鎖》《水洛因》《八句贊》《準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是一組特別優(yōu)美的梵曲。


相傳我國最早創(chuàng)作梵唄的是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載曰:“植每讀佛經(jīng), 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人諷誦, 咸憲章焉,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生動心,獨聽良久, 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悟法應, 乃摹其聲節(jié),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后式,梵聲顯世始于此焉?!庇纱丝磥怼安茏咏ㄓ昔~山,聞巖谷水聲寫之, 制梵唄之譜,當為東土梵唄之始”。其所制梵唄有六章,即是后世所傳《魚山梵》( 亦稱《魚山唄》)”。


曹植將音樂旋律與偈詩梵語的音韻與漢字發(fā)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經(jīng)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采取以梵語發(fā)音為基礎與新制偈頌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用梵音詠漢語“偈迫音繁”;以漢曲諷梵文偈頌,“韻短而辭長”的問題。


有了曹植的經(jīng)驗,歷代僧人們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改編佛曲或另創(chuàng)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唄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fā)展的道路。其后支謙、康僧會、覓歷等高僧結合當時中國民間音樂以及正統(tǒng)文學開創(chuàng)和初步形成了中國佛教音樂體系——中國梵唄。六朝的齊梁時代, 佛教徒開始吸取民間文藝形式 ( 如“轉讀”“唱導”等 )。此時是我國梵唄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節(jié)選自:王優(yōu)華 人文論壇)



編輯:賀雪垠 責任編輯:李蘊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