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是佛教寺院在各種法事活動和節(jié)日慶典中使用的音樂。佛教傳入中國后,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音樂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納、融匯中國民間音樂的藝術元素,由此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音樂。
中國佛教音樂南北有所不同。北方的佛樂以笙管等樂器的演奏為特色,南方佛樂則以梵唄唱誦見長?!拌髥h”是佛教中用來贊頌佛與菩薩的聲樂作品,是佛教音樂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采取簡短的偈子的形式,有獨唱、齊唱、合唱等唱誦方式,唱誦時還可用樂器伴奏。而最具代表性的梵唄之一,當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天寧寺梵唄唱誦”。
天寧寺位于江蘇常州,是中國佛教禪宗的著名道場,古時曾名列“禪宗四大叢林”之首。它始建于唐代年間,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常州是南北朝時期齊、梁帝王的出生之地,也是南方梵唄的發(fā)祥之處。南朝齊永明七年(490),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就“集京師善聲沙門”研討佛教的音樂創(chuàng)作,并由此確定了南方梵唄以“哀婉”為主的風格特色。此外,梁武帝蕭衍不但篤信佛教, 而且精通音律,他所制定的梁朝雅樂,對于中國化的佛教音樂也有重要影響。天寧寺有序傳承了南方梵唄,盡管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天寧寺梵唄的曲調一直都保持了齊梁時代的雅樂傳統和江南音樂風格,有著較為統一的規(guī)范,“節(jié)奏沉穩(wěn)扎實,唱腔悠揚瀟灑,韻味古樸清雅。”
由于保持著比較規(guī)范、完整的傳統曲調,因此天寧寺梵唄唱誦一直為各地寺院所師法。各地寺院很多都以天寧寺唱譜為標準,全國各地的僧眾也有到這里學習梵唄唱誦的傳統。自明、清以來,天寧寺梵唄就被譽為唱念“正宗”,因此佛教界流傳有“天寧寺唱念蓋三江”的說法。尤其是在20世紀40年代前后,幾乎每年都有百多位僧人在當時的天寧寺佛學院學習后分赴各地,再加上寺內一批僧人先后赴港澳臺地區(qū),或者到海外擔任寺院住持, 天寧寺梵唄唱誦從此傳遍海內外。無論是中國內地,還是港澳臺地區(qū),以及東南亞各國及美國佛教寺院的梵唄唱誦,都是以天寧寺梵唄作為范型。因此,“在過去的時期內,這個寺(天寧寺)的唱念一直被視作典范,目前中國一些大叢林都喜歡稱自己的唱念學自常州天寧寺
天寧寺梵唄的主體部分,按體裁可分為“贊”與“經”兩大類。
“贊”屬詩歌體,押句尾韻,以類似歌唱的方式念誦,所以稱為“唱贊”,旋律性較強,速度遲緩;主要包括《爐香贊》《寶鼎香贊》等百余首小贊,《戒定香贊》《彌陀大贊》《三寶贊》《藥師佛》等八大贊,以及《阿穆伽》《祝伽藍》等四大祝延;這一部分嚴格地保持著“一板三眼”的節(jié)拍特點,采用五聲音階,節(jié)奏沉穩(wěn),旋律優(yōu)美,音域寬廣,整體風格上古樸清雅、莊嚴肅穆。
“經”屬散文體,無韻,使用樂音有節(jié)律地誦讀,所以稱為“誦經”,旋律性較弱,速度較快;主要包括《心經》《阿彌陀經》等;這一部分音域狹窄,節(jié)奏較為單一,但是張馳有度,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多聲部表現形式,堪稱漢傳佛教音樂的典范。
此外,天寧寺梵唄還包括音樂形態(tài)介于“贊”和“經”之間的“偈”(如《祝愿偈》《回向偈》《普賢警眾偈》《贊佛偈》等)、“咒”(如《大悲咒》《楞嚴咒》《十小咒》等),以及“真言”“禮佛號”等。
天寧寺梵唄唱誦基本上采用純聲樂的演唱方式,以起調的僧人(稱作“維那”)的音高為標準,一般只用法器(包括大磬、引磬、懺鐘、鐺子、鉿子、鼓、木魚等)伴奏,而不用笙管絲弦。由于在唱誦過程中要用法器控制梵唄的節(jié)奏與速度,因此對每一種法器的作用規(guī)定都有所不同。比如大磬是法器隊伍中的“總指揮”,統領其他法器;引磬音色清脆,主要用作引導;鐺子和木魚同時發(fā)聲,俗稱“兩鐺一木魚”,鐺每敲兩下,木魚要敲一下,緊密配合;敲鼓、敲木魚則要保持節(jié)奏的連貫性……此外,法器的敲擊,除鼓以外,均由演唱者兼任。
天寧寺梵唄的音樂風格哀婉、清逸,是佛教文化與吳文化結合的產物,具有佛教音樂的鮮明特色和江南民間音樂風味,記載了南北朝以來佛教音樂逐漸中國化的歷程,具有宗教學、民族音樂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此外,數百年來,常州天寧寺梵唄唱誦經幾代傳承人的共同努力,已經傳遍了世界各地,這對于增強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天寧寺梵唄唱誦也逐漸出現了斷層傾向。盡管梵唄長期在天寧寺內有序傳承,但是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這是小眾、專業(yè)性強的項目。此外,國內研究宗教音樂的專家較少,要尋找相應的學術支撐比較困難。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善加保護。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天寧寺梵唄唱誦的傳承、保護工作逐步開展。比如,2017年啟動的天寧寺梵唄唱誦傳承人記錄項目,不但跟蹤拍攝傳承人出席各種法會、活動的場景等,而且盡可能多地搜集天寧寺梵唄唱誦素材,將現存的所有相關的音像資料轉化為數字文件。通過影像、音頻、照片、文字等技術手段,留下很多珍貴資料。
此外,天寧寺逐步開展梵唄唱誦培訓班,培訓來自全國各地寺院的僧眾,繼承和發(fā)揚天寧寺梵唄的藝術精髓,培養(yǎng)梵唄藝術人才,推動天寧寺梵唄唱誦在全國的傳承、傳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節(jié)選自:趙芳 中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