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各種法會中使用音調演唱“贊”、“偈”、“咒”、“文”四種文體的音樂形式被稱為“梵唄”。根據我國南朝的梁代,著名高僧釋慧皎法師的著作《高僧傳》記載:“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于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通過釋慧皎法師所述,梵唄在中國已經發(fā)展了近兩千年的歷史。
梵唄的調式非常豐富,它含有各種中國民族音樂調式的種類, 其中還具有不同宮音系統(tǒng)不同調性交替的形式。豐富的調式和調性所形成的音樂對比支撐著佛教法會舉行的時間。
“單一宮音系統(tǒng)”的概念是指整首梵唄的調性在一個宮音系統(tǒng)內,又是還存在同宮系統(tǒng)不同調式的交替。梵唄總體數量中約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是處在一個宮音系統(tǒng)中,這類梵唄的調式為常見五聲調式、六聲調式以及七聲調式。六聲調式幾乎都是使用變宮音,使用清角的六聲調式幾乎沒有,七聲調式中常見的是雅樂調式,清樂調式與燕樂調式同樣少見。
有些梵唄存在不同宮音系統(tǒng)之間調式轉換的現(xiàn)象,常見的是在“六句贊”(由六句唱詞組成)中。六句贊的調性的轉換非常頻繁,因此旋律始終充滿色彩的變化。
梵唄的轉調方式與中國民族音樂的“借字”轉調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即在五聲調式中用偏音取代某個音,從而形成調式與調性的變化?!敖枳帧鞭D調常見的手法是“單借”與“壓上”,“單借” 是把調式中的“角”音改為“清角”音,使調式轉到上方五度的宮音系統(tǒng)。
中國漢傳佛教梵唄的調式是非常豐富的,常見的調式是五聲調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宮調式與徵調式,偶爾也有羽調式與商調式,角調式幾乎沒有。梵唄中的六聲調式也是常見的,六聲調式基本上都是使用變宮音,使用清角音的本人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七聲雅樂調式在梵唄中也是常見的,變徵音的出現(xiàn)使得音樂的風格尤其莊嚴,因此七聲雅樂調式常見與佛教的“贊”。
調性的轉換能夠改變音樂作品的色彩,因此轉換調性是音樂發(fā)展的一種重要手段,單聲部音樂作品由于缺少縱向和聲的支撐,因此轉調的作用尤其重要,轉調能夠使音樂色彩發(fā)生變化,從而形成的對比。梵唄主要的轉調手法與我國其他民族音樂體裁的常用的轉調方式是相同的,即“借字”轉調?!敖枳帧鞭D調是長期以來中國民間藝術家在實踐中獲得的一種轉調方式。使用“借字”轉調的方式轉換調性,旋律發(fā)展流暢自如,并且旋律色彩充滿變化。梵唄是在佛教的法會與儀式中演唱,音樂的篇幅也比較長。另外梵唄的旋律節(jié)奏緩慢、悠長,演唱的時間也較長,因此調性的轉換是必不可少的,這使得梵唄在較長時間的演唱中音樂色彩一直處于變化之中。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梵唄都是出自于一個母體的變化,也就是“同曲變體”,各個寺院演唱的梵唄旋律框架都相同,只是部分有所不同,形成不同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各地不同方言對梵唄產生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長期口傳心授,法師在演唱時加入了一些即興的因素。比如《三皈依》這首梵唄,有些寺院的演唱最后的落音為羽音,成為羽調式,而有些寺院則結束音為商音,成為商調式。但是梵唄的旋律框架基本都一樣,這也是全國各地寺院梵唄調式的一個特點。
中國漢傳佛教的梵唄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這是因為每個朝代都有高僧、大德在不斷地完善梵唄,經過歷史長河的流淌,梵唄也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一個體系完整的種類。以上是本人對梵唄研究的一個部分,即對梵唄調式與調性的研究,研究佛教音樂與佛教文化的學者從中可以了解。(節(jié)選自:狄其安? 黃河之聲2018年第8期)